中超球队在亚洲赛场究竟处于何种水平?答案可能并不让人满意。最近的表现显示,中超球队在国际赛场上仍显不足,有时甚至沦为“衬托”对手的背景板。10月9日,韩国蔚山现代队宣布解雇主帅申台龙,这距离他上任仅过去了两个月。蔚山高层给出的理由是申台龙未能让球队脱离低迷状态。然而,这位被视为“失败”的教练,却在亚冠赛场对阵中超球队时,收获了较好的成绩——在与申花和蓉城的比赛中取得1胜1平。这无疑让国内球迷更感尴尬。

目前中超联赛积分榜前四的球队——海港、申花、蓉城与国安,几乎代表了国内联赛的顶尖水平。然而在亚冠赛场上,他们的表现却令人失望。申花和海港分别与日韩球队交手,两队总共仅拿到1分;蓉城唯一赢下了江原,但首轮却被蔚山绝杀;国安的情况更糟,主场与越南河内队战成平局,客场又0比3输给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队,主帅塞蒂恩因此下课。显然,尽管这些球队在国内联赛表现尚可,但在洲际赛场上只能扮演配角。
对此,我们可以归结出许多原因,比如外援状态不佳、赛程紧张带来的疲劳、或是因为联赛对争冠形势有所保留。但根本问题,仍然在于中超球队的整体实力偏弱。在日韩俱乐部中,即便是排名中档的球队,依靠一套轮换阵容也能压制中超队伍,因为他们拥有更完善的本土球员培养体系。日本球队以精细的技术和娴熟的配合见长,而韩国球队则以体能强、逼抢凶狠著称。这些特点是建立在多年积累的体系基础上的。而中超球队往往依赖外援,尽管早已过了“金元时代”,但本土球员在比赛中的“主人翁”意识仍然薄弱。缺乏体系和能力的本土球员建设,使得中超球队在与日韩俱乐部交手时往往处于下风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球员并非完全缺乏潜力。包括斯卢茨基、穆斯卡特在内的外籍教练,以及申花主帅斯科尔斯,都曾对中国球员给予充分肯定,认为他们有能力与顶级对手抗衡。但在实际比赛中,尤其是洲际赛事上,中超球员却鲜有亮眼表现。这其中原因复杂,既有赛事强度低的问题,也与球员缺乏经验、不愿走出舒适圈有关。中超联赛的整体水平有限,导致年轻球员难以快速成长。如果中国球员想要突破瓶颈,他们需要更多留洋的机会。然而,由于语言、文化环境、薪资待遇以及竞争压力带来的挑战,不少球员选择留在国内的发展环境中,并未探索更高强度的竞技舞台。

未来,中超联赛若想在亚冠乃至亚洲范围内具备更强的竞争力,仅依靠外援显然不足,本土球员的成长与体系的完善才是关键所在。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球员勇敢走向国际赛场,为自己创造更大可能,同时也让中超能在洲际赛事中逐渐摆脱“送温暖”的尴尬标签。